发布时间:2025-02-22 10:32:59    次浏览
本报记者谢水旺上海报道“澳新银行的目标不是和中资银行在中国竞争,而是探索差异化竞争道路,以对公业务为主,定位帮助亚太地区企业进入中国,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主打支持中国企业走向亚太。”近日,澳新银行首席执行官兼行长、大中华区总裁黄晓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2015年上任伊始,黄晓光即提出,未来澳新银行要在中国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三管齐下:一是取势,即抓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二是明道,即明确业务发展道路,把握《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新业务机遇;三是优术,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此外,据澳大利亚媒体《The Australian》报道,澳新银行计划年底前出售其持有的上海农商行20%股份。不过,澳新银行表示,对此不予评论。支持中国企业走向亚太澳新银行是一家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本部逐渐拓展到亚太地区的区域性银行。黄晓光表示,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本部、大中华区、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大中华区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其在澳新银行战略中的重要性。在对公业务方面,近期澳新银行提升了策略,将中国上升为“full-service market”,要求尽量为客户提供完备的产品,执行这一策略的地区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新加坡。在黄晓光看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不同企业存在差异。第一种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第二种目前主要是向亚太地区扩展的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提供服务,黄晓光解释,澳新银行不是一家全球性银行,在亚太地区(尤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本部)才更具有竞争优势。对于第一种中国企业,如果其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拓展,那么合作机会比较大;第二种中国企业,澳新中国积极争取客户,实现与其他国家分支机构的业务联动。对于具体的服务,黄晓光举了个例子,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要在澳大利亚进行投资收购,首先,澳新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可以提供全面的项目投资建议与顾问服务;其次,投资收购需要资金,澳新银行驻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分支机构可以借助当地金融市场,协助企业筹集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长期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服务;最后,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澳新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可以提供现金管理等日常金融服务。谋求数字化转型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利润下滑,零售金融业务甚至出现亏损。业内人士认为,这与经济增长放缓、网点规模有限等因素有关。对此,黄晓光认为,外资银行中国业务利润下滑,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中资银行有大量的网点,从区域、规模、网点等综合因素来看,中资银行具有优势,容易获得存款,资金成本相对较低,而外资银行网点很少;其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所有商业银行都有影响,整个银行业都在调整中。对于零售金融业务,黄晓光认为,零售业务一定要靠规模,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无法降低成本,较难盈利,加之新技术的发展,银行一定会遇到挑战。但他强调,并不是外资银行没有机会,而应探索差异化竞争道路。在目前“走出去”的大趋势下,对于走出国门的客户,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可利用其在国外的机构、网络及经验丰富的团队,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融资及金融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整个银行业也都在谋求数字化转型。以澳新银行为例,今年3月,银行宣布任命Maile Carnegie为集团数字银行部门主管,直接向澳新银行CEO Shayne Elliott汇报工作,负责数字化项目、创新以及维护与最新兴起的金融科技行业的“战略关系”等,为澳新银行的800万客户提供“卓越的数字化体验”。(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